《吉林新聞聯播》報道延吉市朝陽川鎮鄉村振興人才熊傳龍
2023-09-07 標簽: 來源:吉林新聞聯播
延邊大米素有“東北粳米之王”的美譽,今天的《愛上吉林》我們來認識一位延邊老鄉——熊傳龍。在近20年的時間里,他扎根鄉村,在帶領鄉親們向土地要效益的同時,積極培育品牌,努力讓家鄉的優質大米走向全國。
我叫熊傳龍,老家就在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村。提起我的經歷,還算挺豐富的。我當過兵,退伍后打過工,還曾經出國務工。2003年,我決定回家務農。不為別的,就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家鄉大米。
雖說從小生活在農村,也做過些農活,但論起種植水稻,我也就算是一知半解。于是我跟父母學,跟老鄉請教,憑著一股子年輕人不服輸的勁兒,逐漸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。從最初的幾畝地,發展到十幾公頃。
這次經歷也讓我真正的感覺到,要想向土地要效益,光靠蠻力和毅力是不夠的。于是我找到了鎮里的農技部門,去學習農機應用和先進的田間管理技術。這下,不僅產量上來了,大米的品質也有了很大提升。我種地這事,鄉親們都看在眼里,也想讓我帶個頭,領著大家一起干。于是2019年,我成立了延邊農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。這下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,我又投資建了大米加工廠。
產量高了,品牌也有了,可這銷路卻成了問題。2020年,延吉市委組織部開辦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,帶領我們到寧波考察學習。得知我的情況后,工作人員幫我與當地的商務部門和經銷商進行對接,這下銷路一下就打開了。
眼下,合作社年產量達到100萬公斤,并與40多個客戶簽約訂單,大米也遠銷深圳、武漢、寧波等地。就在去年,吉林省開展了第二批鄉村人才職稱評審工作,我還評上了高級農經師。
眼下,我和合作社的鄉親們已經開始實踐蟹稻共養,提高水稻的附加值。同時,也在探索如何將水稻與延吉的文旅相結合,走出一條新路。
我是熊傳龍,這是我的故事,希望能給你一個愛上吉林的理由。

我叫熊傳龍,老家就在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村。提起我的經歷,還算挺豐富的。我當過兵,退伍后打過工,還曾經出國務工。2003年,我決定回家務農。不為別的,就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家鄉大米。
雖說從小生活在農村,也做過些農活,但論起種植水稻,我也就算是一知半解。于是我跟父母學,跟老鄉請教,憑著一股子年輕人不服輸的勁兒,逐漸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。從最初的幾畝地,發展到十幾公頃。

這次經歷也讓我真正的感覺到,要想向土地要效益,光靠蠻力和毅力是不夠的。于是我找到了鎮里的農技部門,去學習農機應用和先進的田間管理技術。這下,不僅產量上來了,大米的品質也有了很大提升。我種地這事,鄉親們都看在眼里,也想讓我帶個頭,領著大家一起干。于是2019年,我成立了延邊農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。這下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,我又投資建了大米加工廠。

產量高了,品牌也有了,可這銷路卻成了問題。2020年,延吉市委組織部開辦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,帶領我們到寧波考察學習。得知我的情況后,工作人員幫我與當地的商務部門和經銷商進行對接,這下銷路一下就打開了。

眼下,合作社年產量達到100萬公斤,并與40多個客戶簽約訂單,大米也遠銷深圳、武漢、寧波等地。就在去年,吉林省開展了第二批鄉村人才職稱評審工作,我還評上了高級農經師。
眼下,我和合作社的鄉親們已經開始實踐蟹稻共養,提高水稻的附加值。同時,也在探索如何將水稻與延吉的文旅相結合,走出一條新路。
我是熊傳龍,這是我的故事,希望能給你一個愛上吉林的理由。
微信 掃一掃 關注
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